--------------------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背景补充:
司经局洗马,东宫属官,由其外放,基本政治标签就是铁杆太子党了。
第11章长宁十年(8)
非蓝蔚不可的事情要发掘出来,还是靠着跟着谢祯工作时的灵光一现。
秦王到的那天晚上,黄琛送来了谢祯要的名册和山林志。
“二十万人,一户五十亩,粗估也要五百万亩田地,安徽现有田地总共才将近七百万亩,怎么可能分得出这么多给迁民,况且大部分驻军在六安,军田就必须分布在附近,那么必要开垦。”谢祯只粗粗看了各区总册,又翻开山林志,到了六安部分,她似乎早有预料,指着一处数字抬起头看着蓝蔚,“你看看这个。”
山林志上记载六安山地、丘陵面积较大,战乱之前种茶较多,间有广泛的桑树种植。
蓝蔚这才明白谢祯看山林志的用意,也是,她小时候记忆力就好,应该是记得家附近茶树桑树较多的,怕是早就想到分田与地理环境的冲突。
“一个建了中都,十之六七本来都是林地茶园的地方,哪里有粮食田分给驻军?”谢祯又扶着自己脑袋坐了下来,左手食指指节在桌案上一轻一重地敲着,这是她长思的惯有动作。
她没有在等待蓝蔚的回答,片刻后她说:“这边还有楠木林,虽然似乎并不足够繁茂,叫他们砍了,既省了从北方多拉一批木料来建城,又可腾出地方;宋代靖康之乱,流民到长江无闲田隙地,有圩田之举,六安湖泊陂塘也多,不知道可不可以效仿?”
砍树就是毁林开荒,圩田就是围湖造田,蓝蔚脱口而出“不行”,都忘了往常这种情况并不是谢祯在询问意见。谢祯意外地得到回应,有些惊讶,微微抬起头看着蓝蔚:“为何?”
蓝蔚作为文科生,当然把围湖造田的危害背得门儿清,什么湖容减小减弱湖区的调蓄抗灾功能,什么土壤环境恶化,效益下降,但古代可没有这样的说法,她讷讷地开口:“不是后来发洪水了吗?”
靖康之后发没发洪水,蓝蔚不知道,她只记得1998特大洪水是个重要历史事件,而历史书地理书告诉她围湖造田但凡多了,水旱灾害是必然的。这个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蓝蔚下意识反对谢祯这个想法,甚至于她可以预见:真的实施下去,六安的未来就是非旱即雨。
说“发洪水”是一个不错的托词,毕竟“后来”是个广泛的时间宽度,即使靖康之后侥幸没有洪灾,蓝蔚也可以说自己记错了,然后只要谢祯去逐一查阅各种围湖造田的先例了,总能找出别的灾害反对这个想法。
“哪里说的?”谢祯脸色一下子严肃了。
蓝蔚当然不知道,只好搪塞:“忘了,也许是《齐民要术》?就是有这么个印象。”
谢祯果然决定查证,半个月以后,黄琛送来的就是从长江流域各地调来的有关围湖造田一事前后的记载了,非常幸运,宋金那个时间段那个地点确实有洪涝一事。
“幸亏蓝蓝提醒了,书中只记围湖造田可增田亩,却不提之后洪灾百姓之苦,要是我真的推行下去,岂不对不起六安父老?”谢祯从书上把目光移到蓝蔚脸上,很认真地向她道谢,然后又提出一个计划,显然这半个月她并没有坐等资料而已,“那你看看这个方案是否可行?既然六安茶园桑园有基础,茶桑价值又高于粮食,不如以茶代粮,军田每户分二十亩茶地或桑地,并鼓励分到桑地的,采用农桑间种法,种植一定的红豆等作物。虽然这样并不能增加太多的粮食产量,但长远看来,还是能增加六安府的经济收入。”
蓝蔚这就不是很清楚好坏了,但无论从生态还是经济上,谢祯的方案确实听上去没有太大问题,除了没法多屯粮可能达不到长宁帝的要求以外:“那粮食问题怎么办?”
“我粗略算过,只要把空余的两百万亩荒田耕好,安徽本地的粮食是没有问题的,而有了茶桑种植促进与江南的商贸,也能自然均衡一部分南方粮食北上。”
蓝蔚点了头,谢祯就笑了,她解决了这桩事情便恢复了闲聊的语气:“同样知道围湖造田的事情,蓝蓝却关注的不同,关注了要紧的点,否则又要成一桩祸事。要不是你已经当了上直卫的指挥佥事,我真想叫你去做个审查的官儿,叫我这些人从书上学来想当然的法令不能祸害到百姓。”
蓝蔚就因她起了这样一个话头而突然想到,这种民生大计的决断,这次是侥幸碰上知道的,否则她也没什么用处,但有一样她能靠常识就能完成这项任务的——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综漫同人)港黑卧底绫小路的工具人手札 红楼之林母穿贾母 篮球之兄弟扣吧 武家坡:改 修真就是一个大坑 我的日常笔记1 穿到男儿国后我成了万人迷 纳妾当晚,我和渣男灵魂互换了 重生后对家成了我锦鲤[娱乐圈] 综漫之追寻路痴队长 我很强我知道[末世] 地主家的傻夫君gl+番外 冷妃狂妄:双面王爷请接招 末日洪灾:开局偷走鹰酱航母 吃瓜!穿成抚慰犬后被读心大佬宠 年代文里做女配 红楼皆浮云 创世神坠 我的男票是网红 农家团宝小狐妻